您当前的位置:开云 企业文化 工投文苑

结缘海陆丝路 彰显独特魅力

发布时间:2020-04-09 阅读量:

 ——《连云港传》读后

□  李正冬

久居一个城市,但凡有一些精神寄托的人,总会想到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由来、源头、特性、发展等有一些大概的了解,当这个人认真读完这座城市传记的时候,他一定会有如获至宝或是涨知识的感觉。笔者就有这样的深刻体会。

近段时间,有幸拜读了我市社科界著名专家古龙高、周一云两位先生创作的《连云港传》,忽如一夜春风来”,颇感受益匪浅,甚至是沉甸甸的,就像光明日报李春林副总偏点评的那样“部头大、学理强。”两位作者用他们丰富的阅历、缜密的思维、灵动的文字、严密的架构,系统阐释了连云港这座城市由海陆丝路贯穿于各个时期的年代接续,仿佛引领着人们穿越在漫长且逶迤的历史隧道之中。海陆沉浮、大地变迁、自然地貌、丝路途径、东夷文明、俆福东渡、山海景观、人文环境等等,在此都将一览无遗。书中还按史料的时间排列顺序,向世人们追忆了连云港这块风水宝地,从何处来,到向何处去的演绎过程,多视角、多手法揭示了这座城市悠久而独特的丝路文化底蕴,也让人们充分领略到了大地一隅,魅力港城之神奇。

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旗下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是中国外文局为了全面呈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文化认同而策划的重点图书出版项目,《连云港传》是最早出版的该系列丛书之一。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连云港传》,采用了全景、立体式的宏大叙事风格,梳理了位于中国沿海中部、东濒黄海之滨的连云港2400多年的过往今生。尤其是作者秉承客观事实的描述,帮助人们厘清了连云港这一地方依据地缘优势、丝路特色而探索出一条贯穿于城市始终、符合城市特质的主线。该书题旨鲜明、体系严整、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加之设计灵秀、装帧精美,其质朴范、纵深度和厚重感,让人们直观看上去就有不俗的表现不同的气势,不免让人有一种仰首伸眉的感觉。可想而知,由于两位作者煞费苦心和永不懈怠的努力创作出这样的书籍,无疑,将会给希望了解家乡丝路历史的广大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趣味。

经常会有人说,一本书能带你读懂一个人,那么我要说,一本城市传也能带你读懂这座城市的精髓。此话绝非故弄玄虚。《连云港传》无论是从先前的搜集素材,到搭建架构;从精心创作,到后期拿出洋洋洒洒三十多万字的样书,无不体现出作者为打造这座城市精神高地所展示出高超的智慧,同时也说明,为了把这本灵魂所依附的载体锻造得具有范文意义的读本,作者下足了功夫。恰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在审稿时讲道:“本书中既有对过去的深刻剖析,亦有对现实的真情呈现,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不少人都懂的,连云港是一座演义色彩比较浓郁、连贯丝路历史比较悠长的城市。根据记载:史前,我们脚下这块土地原本曾经是一片波澜壮阔的大海,由于地壳力学的作用,经历多少次海侵、海退的变化,海岸线渐渐东移。也就是说,经过漫长时间的不断退缩,久而久之,这片区域便形成了滩涂。因大海变成了陆地,这里才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进而逐步逐步地显现出勃勃生机。

据书中引用多方史志考证,在很早以前的陆地上就有国与国之间进行通贾,即经商,也包括海上通航所开展的贸易,均被今人称之为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那个时候,国际、洲际之间的经贸风起云涌,大队人马来来往往,如火如荼,好不热闹。在中国的大陆架上,那时的本地区,尚处于贸易的边缘地带,随着大陆架上经贸业务的拓展,这一地区才逐步热络起来。不论是马帮也好,还是商船也罢,为了将此融合打理得让人觉得可信、可靠且有权威读物的史料价值,作者还运用了海上丝路发展史中的秦代徐福率童男童女和百工等数千人于古朐港东渡日本,海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亚航线的起点西向陆上丝绸之路,东向海上丝绸的双向起点,以及丝绸之路东向、海上丝绸之路西向的枢纽等,作为标志性唯一性辅陈了众多事实材料而展开阐述。因此,亦撩开了连云港与丝绸之路结缘的神秘面纱。

真实,是史料类书籍的生命。为了把连云港这座城市延绵不断的海陆丝路来龙去脉辨得清晰,作者不辞辛苦,跑遍了多个省市档案馆,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参考了史前史后各种文献多达一百三十余本,仅在主要史书中被引用素材的,就有吕不韦《吕氏春秋》,宋范晔著的《后汉书》,唐李吉甫著的《元和郡县图志》,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陈復亨纂修的《隆庆海州志》,起蛰、张矩同撰的《两淮盐法志》,张廷玉著的《明史》,唐仲冕著的《嘉庆海州直属州志》,特秀主修的《光绪赣榆县志》,刘锦藻著的《清朝续文献通考》,谢元淮、许乔林修纂的《云台新志》等。诸如: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赣榆故城,盐仓旧城,乃汉旧县也,属琅琊郡;清《嘉庆海州直属州志》转引《唐书》中的有关806820大潮没岸”“毁坏田舍的景况;《明史》卷79《漕运》记录隆庆中畅行海运时,新坝港在明运航道上的位置;《两淮盐法志》卷五中有关新浦形成的记载,等等。这些,既有与丝路相关联的史料事实,又注明史书名称及出处,在本书中比比皆是,目不暇接。

说到连云港城市的形成和丝路的延伸,不得不提到淮盐。这也是人们意料之中的话题。公允地讲,过去的本埠人在所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往往是粗线条的,没有多少真实性,也就是说缺乏说服力,更谈不上有什么硬核的依据。然而,当你读完《连云港传》时,你将有醍蝴灌顶般的感受。

众所周知,淮盐,是利用海水当作原料而晒成的盐,也叫海盐。稍微懂一点盐业知识的人都很清楚。早期,在我国黄、东、南沿海一带,就有生产海盐的历史。我国素有四大产盐地区之一的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淮安、南通4市作为主产地而名闻遐迩。如果要追本溯源的话,连云港产盐虽然不及向南盐区时间长,但自从本地形成沿海滩涂时,这里就有零星灶民在此晒盐。毫无疑问,那时的海盐生产与这座城市的雏形休戚相关,甚而是相互提携般的一路走来。后来,特别是在百年左右期间,淮盐步入了鼎盛时期,可以这样认定,在此基础上,是在盐业拉动和支撑下,连云港这座城建市才水到渠成的。时值新海连市成立之初,无论是土地面积还是人口数量,不论是工业产值还是税收额度等,盐业均占不小的比例;就连某个时间段市级主要领导人职务,全部由盐业系统干部担任;仅从当时连云港南北两翼近150公里长海岸线上所分布的大盐场情况来看,就足够蔚为壮观的了,直到今天在主城区中心地带尚有4家国企盐业在此生产经营。在这部分章节中,作者用了35页的篇幅都作了一一“解码”。可见,早期的盐业,在我市海陆丝路进行时所发挥的作用和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正如市委常委滕雯部长在该书首发式上讲话中所说:“连云港城市发展的历程,也是多元文化元素形成、集聚、扬弃与发展的过程,这其中,盐文化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有一位文化学者曾经比喻过,就一个运作时间很长的团队或是一个单位而言,仅仅从一个切面来看,也许看不出有气度恢宏的亮色。其实他们从头以来的规划、调整、建设、创新,包括经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变化和整合,就像撒落在地的一颗颗珍珠,如果用一根红线把这些珍珠串联起来,那将是一个多么晶莹璀璨、绚丽夺目的辉煌历程。连云港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

事实上,在碎片化的连云港历史文化当中,不论是陆上丝路,还是海上丝路,在不同时期皆有出彩的亮点。东夷文明成为发祥地之一,徐福东渡探情,还有被考古界发掘的石面文字、陶瓷碎片、茶叶遗址、圆人入海州路线图、新罗人行动路线、海上佛教之路、琉球国漂落的琉球炉、孔望山摩崖石刻、佛教和道教遗存、古建筑遗迹,以及旧时熬制海盐工具、史书等等,无一不是在述说着海陆丝路与早期这座城的渊源,似乎让人们触及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文物,而是倾听到了历史的回音壁发出的铮铮鸣响……

如今,随着城市科学发展,孙中山先生倡导关于连云港建设成为东方大港的构想和陇海兰新铁路贯通得以实现,连云港建成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地位被确定;紧接着,多重囯家战略叠加:“一带一路”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上合组织出海基地,江苏“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和战略先导区,中哈物流基地,连云港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名头纷至沓来。藉此,在海陆丝路交汇点的区位优势的框架下,丝路提携港口拓展,加之“一体两翼”组合大港的形成,又催生出“一心三极”的国际海港城市构架的另外,有关城市布局、城市特色、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等诸多文化元素,都被作者用浓墨重彩般的手法写进了书中。可谓是洋洋洒洒,盈千累万。

传记文学在于真实性和知识性的相互溶合,若是,才能点燃读者的阅读情感。这是一位史学家在他的专著中的论断。在古龙高、周一云两位先生笔下的《连云港传》的字里行间,尤其是在部分章节或是重大事件中,既有地理环境、演绎规律、气象因素的顺其自然,又有意识形态、政令驱使、人文力量的推波助澜,如此厚实的历史聚积,难说不是海陆丝路思想文化的沉淀,如果应用概念学文化去审视一座城,甚而用富有内涵的视角解读丝路上的连云港,再用特有的常识、特有的意蕴巧妙地揭示黄海岸边一隅的金色港湾,人们将会浓烈地感受到其“内核”博大、其“价值”非凡;其意义还在于:它为世人打开一扇了解连云港的“世界之窗”。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实话,我虽然没有评定传记类书籍史学等级的资质,但是通过阅读《连云港传》,让我读懂了,全书从头到尾的内容,几乎是在用翻阅史书,查看资料,引经据典最笨拙的办法,然后才磨穿铁砚,挥毫泼墨成就的一本厚厚的传记书籍;也就是说始积之于厚,发之于薄,不难看出,这不就是从中提取出来最精粹最有含金量的史实吗?我以为,坚信这样的创作理念所打磨出来的作品,肯定不会辜负广大读者厚望的!

如有渴望了解家乡海陆丝路历史的朋友,不妨一读。

 

(作者系连云港市杂文学会会长)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伟大的民族精神
下一篇: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