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友春
离开盐乡十几年了,而盐乡的一草一木始终在我心头萦绕,当年的广播小喇叭使我至今不能忘怀,它就像一朵朵牵牛花连接工区、小组、滩头和人家。
七十年代初,我在工区小学读书,那时候有收音机等家用电器的家庭极少,唯独组长家有一个喇叭,空闲的时候伙伴们总爱去组长家听喇叭。喇叭有碗口大,里面是黑黑的纸盆,有根电线接地,声音不大。主控的地方在工区,有一部既可以收音又可以对讲的机器。主要用途是指挥生产、天气预报、上传报表等,特别是上传报表的情景使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为了报数方便,组长经常将阿拉伯数字说成:“拐洞拐洞、两两腰腰”,意思是“7070、2211”,每当报完以后伙伴们感到好奇,便发出阵阵笑声。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盐乡的经济发展,盐乡的通讯业也随之壮大起来,从盐务局到各盐场先后办起了“广播站”,配备了“播音员”。各类广播设备也得到改善,“小喇叭”换成了铅铝合成的“大喇叭”,声音能传出里把远,线路一直从局所在地新浦通往各个盐场。功能在服务盐业生产的同时也增添了许多,如:“盐务局新闻”“本场新闻”“每周一歌”“地方戏”“各类通知”等。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探索,部分工区在使用广播喇叭方面更有经验、更快捷方便了,将要通知的事宜规定成形象的音乐,不用讲话职工们就知道要干什么事,广播喇叭里只要响起《洪湖水浪打浪》歌曲,职工就知道天不好要下雨了,赶快上滩保卤、拉塑苫池。如果响起《九九艳阳天》职工都知道天气晴,马上去滩上出卤、收塑料布。运销站火车皮到站要走盐的时候,喇叭里便传出“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音乐,不用人说大家都知道火车到来要走盐了。
当然喊喇叭也需要锻炼,也要有胆量和勇气,不然就会怯场和闹出笑话来。离开盐乡十几年了,真想再听一听伴我成长的盐乡喇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