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开云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风 车

发布时间:2021-05-28 阅读量:

童年的记忆简单而永恒。那吱呀吱呀或快或慢的风车转动声,犹如一道永久的音符,尽管早已远去,但却常常回响在我记忆的天空。

在过去泥池滩晒许多工具中,风车最具独特风姿,更素有“大将军”雅号。所以,我每每想起、说起风车时,便情不自禁赞叹——廪高路远河深,盐池细波泛银,谁敢提水呼风,唯我风车将军。

小时候对冠以风车“大将军”雅号总认为个头大、力道大的缘故,后来才知道是大人们对风车的眤称。风车是盐滩上的一种生产设备,圆形的架构有两层楼高,直径十来米,由大杆、支杆腿、“狗头”、滚轴、大座盘、槽桶、龙骨水板等组成。有布蓬3——4面,随风而转,其主要功能是滩内扬水,最终让卤水进入结晶池,再经过蒸发变成海盐。一般小滩配备一架风车,大滩配备两架风车。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它已成为盐滩内扬水的主要动力,仿佛战场上一个冲锋陷阵、屡打胜仗的将军。因此,盐场人就叫它“大将军”。

那么,风车是盐场的“土著”还是“移民”呢?有史料解答是后者。明末清初年间,聪明的盐民借鉴苏南农民种植水稻用风帆带动水车提水做法,并将此技术进行了改进后引进盐滩,这一引进,是当时淮盐生产力的一场技术革命,不仅助推了盐业生产,还给茫茫咸土地上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旧时,盐滩灶民或灶户为了把海水引进盐田,唯一的办法就是雇苦力用柳条编成的椭圆形戽水斗提水,效率很低。两个人相向而立,各自有节奏地拽动系在戽水斗两侧的绳子,每斗可纳海水20余斤。这种劳动非常累,一天下来,轻者腰酸腿疼,重者小病一场。后来有了水车,盐民的劳动强度逐渐减轻。直至引进了风车,盐民们才算是真正地从苦累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因为制作风车成本低,提水效率高,又省体力,因而风车很快就在盐场普及。谈及风车,无论是当年做过风车的木工,或是看到过它威猛身姿和推波助澜功夫的“老济南”,还是使用过它的老盐工,都说“大将军”是八面威风,功德无量。由于风车可以从八个方向获得风力,所以力量颇大,赶上风调雨顺之年,一部风车可供数百亩盐滩用水。上世纪的70年代初,盐滩开始用动力水泵扬水,数年来曾为淮盐生产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军“完成了历史使命,告别了广袤的百里盐滩。

在我的记忆里开风车的只有领滩手(或管水工),他们都很敬业,只要有风,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都会开动风车扬水。正常的风打满蓬,风大时打半蓬,避免发生事故(因操作不当曾出现风车伤人事故)。如果没有风,他们就在风车旁铺张盐蓆休息或在附近溜达,从不走远。有许多盐场前辈是伴随着风车,日复一日年又一年地从风华正茂的青壮年,“转”成了白发苍苍老年的。(许佃来)

返回列表
上一篇:
猪油拌饭
下一篇:
盐场的海英菜